浩瀚美文网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精彩9篇】

点击全文阅读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征途给大家找到的《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精彩9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一

看电影,就和阅读书籍一样,其实都是在和导演、作者对话,只不过最终只有达成共识才能产生与对方在思想上的共鸣,也才能真正理解精髓让付出的时间价值最大化。这是一种你在运动中,内心意识悄然发生的变化,而如何进行这种有效的运动?就是学习法里面的“模拟教学”即用自己的理解的语言去复述。在看《青年马克思》时,我就一直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更加准确的理解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核心精神。我想理解核心精神,就一定要对整部电影的架构及逻辑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电影的拍摄初衷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更是为了表现21世纪依然不朽的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电影的叙述角度从青年马克思(30周岁之前)入手重点表现了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现状、马克思与恩格斯四十年的革命友谊、马克思与燕妮志同道合的革命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成立的时代背景和筹备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信息,整体发展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开展,展现了一个不畏资本主义专制政府强权、为人类命运解放而目标始终如一的卡尔马克思的革命者形象。

导演基本还原史实,尊重客观历史,这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很好的延续了之前对马克思的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有精神价值的电影,但可惜整场电影院只有我一个观众,不得不说:生活中愿意接触并坚持真理的人少之又少,而但凡能坚持下来的人最终都能留下宝贵的思想。“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就比如卡尔马克思四十年如一日终成的巨著《资本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凡是伟大的'思想的诞生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也正因为此应运而生。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开始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因为工业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资本得到迅速积累,掌握权利的资产阶级拥有着硕大的资本财富,5%的富裕阶层占据了当时社会90%的社会财富。面对巨大的利润空间,资本家进一步剥削底层民众的劳动力、甚至大量雇佣价格低廉的童工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立法保护自己的专制强权迫害劳动群众,压榨人民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二

观看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类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和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他箸书的经历有了深入的认知和敬佩。

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最深刻的一段,是专家讲述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给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认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里程碑,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犹如瞎子过河,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走向,走一步看一步,走的很不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诞生后,人们对走过的路,以及今后要走的路才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晰认识,这于人类来说确实是很伟大,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导航灯,永远明亮前方。

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本集重温《资本论》创作和出版的艰辛历程,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了20多年的时间。为了彻底、准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马克思精益求精,查阅、研究了超过1500本著作书籍,做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之后,终于完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即便150多年过后的今天,《资本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的感触,伟人并不是绝世天才,做事一样要一步一步前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伟大。虽然我们做不到伟人那样为人类命运奉献光阴,但我们可以见证他的思想,甚至参与到他的思想中,唯物辩证不就是这样么,有理论还需要实践去证实,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便是马克思思想有力的彰显者,这条路,我们将矢志不渝坚定的走下去。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三

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裂缝’,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所有人的现状,都一样。

只是,同样的现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而这不同的面对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是你想得到的任何结果。你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你清楚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对我们自己重要的事情,并不多。

就像MAX的人生愿望,只有三个。这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不关键(它可以是任何事情,甚至就像收集娃娃、吃巧克力一样,简单)…关键在于这些事情是不是对你真的重要。然后,让它以这样重要的状态,一直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做到了,重要的事情,自然有重要的样子和它该有的结果,不错的结果。

这个世界,对于MARY和MAX来说,相当幸运。虽然经历了种种,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最重要的目标。MAX安详了离去,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世界并不都是如此,还可以有其他无穷尽的可能。只是,没有一个可能是白得的,得到的同时,你终须付出些什么,而这个‘什么’,最大的可能是失去‘收集娃娃’、‘吃巧克力’等等…对于旁人来说,失去这些,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对我们的'自己,这些就是我们的命,或者叫我们自己定义的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

看清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因为我们的决定带来的每一个结果。

事出有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因为,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现状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那么,任何现状或者外在世界,都不是影响我们自己的理由,能影响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在我们改变自己的同时,现在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已经被我们所改变了…

以电影里的一段台词作为结束: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瑕,我也是。人无完人…当我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我和椰子。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By《玛丽和马克思》)――我们真正原谅的,并不是别人,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而已。原谅了自己,世界就有机会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这就是路径。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四

这是音子推荐的电影,她说很是感人,眼泪都溢出来了。

可惜,我的泪珠子在我的眼眶里打转了很久,都没有掉下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友谊的故事。

玛丽和马克思都没有朋友,一个也没有。玛丽渴望有那么一个朋友,所以她写信,寄给一个不知名的人。而信,到了马克思的手里。因为信,他们成为了笔友,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

玛丽因马克思而成长,而马克思因玛丽,也获得了他人生目标之一的友谊。很难说清他们之间是谁依靠了谁,他们是彼此的精神依靠,跨越了地域,跨越了年龄。

他们也有矛盾,而那矛盾,让玛丽失去了自信、友情、爱情和家庭,她甚至想放弃生命,因为马克思生气了。我不将此理解为爱情,友谊也是可以如此重要的,让一个人失去他的天和生活。

马克思在片中,被他人认为是精神病患者,而玛丽也认为是这样,甚至以他为病例写了一本畅销全球的书,这也是他们矛盾的中心。玛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她想用自己的办法去拯救马克思,可马克思从不认为他有精神病,她应该知道的。

我比较喜欢马克思。他有自己的思考,他知道自己的不合群,从自己的身上发现矛盾和“错误”。他的童年并不美好,他的思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他唯一获得的,是别人的粗暴对待。所以当他得到玛丽的友情时,他很珍惜,结尾处那满墙的信纸,让人热泪盈眶。他是如此珍视的,他唯一的朋友。

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宽恕朋友的错,一切都会美好的。

说不清道不明,或许我和马克思一样无法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看完后,很想去找一个笔友,畅谈畅谈,却又觉得,没有那么必要。果然又是犹豫啊……

有时候想,正如玛丽的丈夫,说不定,就找到了自己的Mr.Right。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五

作为一个90后,马克思的名字当然毫不陌生,但我对他的了解不太多,只知道他是一个额头宽宽、眼神清澈、留着浓密长胡子的外国老头,写了一本复杂深奥但极具价值的书——《资本论》,还琢磨出了一套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许多90后和我一样觉得云里雾里,不知其解。但也有很多懂他的人,并深入学习、灵活运用他的这套“魔法理论”拯救了太多太多苦难的人们。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构想在今天仍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他的伟大不言而喻,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伟大,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不久前,有同事推荐我看《马克思靠谱》这本书,本以为这又会是一本枯燥而又理论化的书籍,但从翻开它的第一页起,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因为,这本书里通篇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给马爷爷穿上新潮的衣服,化妆打扮一番穿越到了现代,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诙谐幽默的文字、轻松的笔触、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位3D版的马克思,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如朋友般的马克思,真实且充满色彩感。

年轻的马克思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有着激情昂扬、叛逆任性的青春岁月。那年,其貌不扬的小马凭借着自己才华横溢的独特魅力追到了白富美燕妮,可见他也是个“撩妹高手”呢!大家都不看好这段感情,的确,小马一生穷困潦倒,一辈子都在研究钱,却最缺钱。他们曾有过七个孩子因为贫穷夭折了四个,但就是这样的情况,燕妮作为家中女主人公没有因生活水平的巨大落差而愤然离去,反而是在马克思背后全力支持。也许他们的爱情少了如今韩剧中你侬我侬的浪漫气息,却在革命考验中温暖燃烧,完美的向世人阐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他们挡开世人的流言蜚语、也挡开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走过一生。相较于如今一些浮躁、随意的现代婚恋观,小马夫妇绝对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还提到了小马的朋友圈,说到这,必须要提一下小马最好的哥们——恩格斯,他俩一共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这份伟大的友谊深沉而厚重。恩格斯为了好友专心研究而不受生活琐碎的羁绊,无奈之下,不惜沾染铜臭,重新当起资本家挣钱养活小马一家。小马除了经常感激就是下决心写出更好的文章,不辜负好友的心意。小马的真诚坦率,小恩的宽宏大度,让他俩的友谊无比坚固。不得不感叹:一生中得此知己足矣!

17岁的小马曾高调写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志向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至此开始,他一生不为了钱、不为了权,为了这个信仰一往无前。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他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他把高调唱成了高尚,直到彼时叛逆青春的少年成为一位伟大的千年思想大家,为全世界指明方向。这份坚持让我们感动敬佩之余,更多的是向其致敬,向其学习!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六

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粘土动画,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阿凡提,国外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强,不得不佩服。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真的如此那真的让人无比感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玛丽给远在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叙述自己的生活和烦恼,让马克思回答她的问题。就这样他们成为了跨越大洋的笔友,一次次的通信加深了他们的友谊,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没有朋友,于是把对方看成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对待。两个人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对方,直到玛丽来到马克思的门前。

显然,如果故事就这么简单并无法完全衬托出朋友的意义,而玛丽和马克思之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从一开始的互相体谅对方的痛苦到关系的破裂,再到马克思最终的原谅,其中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而玛丽更是为了帮助这个素未见面的笔友立志研究精神病学,最后又因为马克思的愤怒销毁了自己所有的著作,抛弃了丈夫的爱,陷入了彻底的失望堕落之中,如果马克思最终没有原谅她,那她就难免一死了。这种友谊显然超过了夫妻的情谊,甚至能彻底改变一个人,力量实在是可怕的吓人。

显然,作者是想突出这种友谊的价值,这才叫真正的朋友,我记得以前常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玛丽和马克思就是这么一对知己,他们在信中毫无保留的叙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缺点,完全是一片真心。不知道为这部影片评高分的人是不是被其中的这种友情所深深打动,看见豆瓣上的评论,有人在看到结束玛丽走进马克思住处发现马克思已死的时候痛哭了,为朋友之死而哭,还是为这种伟大情谊的终结而哭?

好在玛丽没有哭,她静静地坐在马克思旁边,拉着马克思的手,默默注视着贴满了自己信的客厅墙壁,感受着这种温暖。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我猜玛丽会变的更坚强,这种友谊在她的心中永远不会枯竭,给她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动力,她会再认识很多朋友,但唯一的朋友永远只有一个。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七

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粘土动画,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阿凡提,国外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强,不得不佩服。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真的如此那真的让人无比感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玛丽给远在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叙述自己的生活和烦恼,让马克思回答她的'问题。就这样他们成为了跨越大洋的笔友,一次次的通信加深了他们的友谊,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没有朋友,于是把对方看成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对待。两个人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对方,直到玛丽来到马克思的门前。

显然,如果故事就这么简单并无法完全衬托出朋友的意义,而玛丽和马克思之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从一开始的互相体谅对方的痛苦到关系的破裂,再到马克思最终的原谅,其中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而玛丽更是为了帮助这个素未见面的笔友立志研究精神病学,最后又因为马克思的愤怒销毁了自己所有的著作,抛弃了丈夫的爱,陷入了彻底的失望堕落之中,如果马克思最终没有原谅她,那她就难免一死了。这种友谊显然超过了夫妻的情谊,甚至能彻底改变一个人,力量实在是可怕的吓人。

显然,作者是想突出这种友谊的价值,这才叫真正的朋友,我记得以前常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玛丽和马克思就是这么一对知己,他们在信中毫无保留的叙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缺点,完全是一片真心。不知道为这部影片评高分的人是不是被其中的这种友情所深深打动,看见豆瓣上的评论,有人在看到结束玛丽走进马克思住处发现马克思已死的时候痛哭了,为朋友之死而哭,还是为这种伟大情谊的终结而哭?

好在玛丽没有哭,她静静地坐在马克思旁边,拉着马克思的手,默默注视着贴满了自己信的客厅墙壁,感受着这种温暖。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我猜玛丽会变的更坚强,这种友谊在她的心中永远不会枯竭,给她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动力,她会再认识很多朋友,但唯一的朋友永远只有一个。

马克思和玛丽的通信很值得一读,语句浅显易懂却让人无比温暖,在不经意之间却又隐藏着人生的哲理,例如马克思写给玛丽的这一段话: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 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 my warts and all, 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 however, 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am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also said, that everyones lives are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 like mine, have cracks, 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读完以后,你会有什么感触呢?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八

玛丽和马克思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喜欢看诺布莱一家。他们向往着自己可以像诺布莱一家人一样有许多的朋友,和谐,快乐的生活。玛丽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而马克思唯一精神依靠是他做的假人朋友。两个人都渴望找到真正的朋友,缘分让他们成为了终生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相距甚远,书信成为了两个人沟通的桥梁,他们通过写信相互倾诉着彼此的生活和心情。玛丽的爸妈相继去世,但她的梦想和邻居却弥补了他心灵的创伤。从此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她的学业也蒸蒸日上。他开始研究精神病,并写了一本书,发表后她将书寄给了马克思,并告诉他要去看他。由于马克思有精神病,而且对此很敏感,坚决回绝了。马克思自此始终不再回信,这使玛丽感到心灰意冷,更糟糕的是玛丽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相爱了。玛丽的生活状态从此落到了低谷。后来,马克思询问心理医生后发觉友谊的珍贵,又写信给玛丽,并把它所收集的诺布莱一家的玩具全部送给她,两个人的友谊自此后更加深厚。数年后,当玛丽带着她的孩子去看望马克思时,马克思却在那天早上带着和玛丽多年的友谊,和对玛丽深深地祝福,坐在那把交椅上带着微笑走了。

电影的结局令人震撼,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马克思将玛丽写得所有新、信全贴墙上,含笑而死,真的让人感触很深。百年之后我和我的朋友也会相继离去,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当回首人生过程时,有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友谊是如此让人满足。

朋友是要求彼此用心呵护,彼此信任而互相诉说,相互维持的。我曾怀疑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谊,甚至想放弃,但是我错了,而且发现自己错的很幼稚,世界上的人无数,但在茫茫人海中,你和她能成为朋友,靠的是缘分。缘分让两个陌生人相遇,信任让彼此相知。珍惜眼前的友谊吧!就像玛丽和马克思的友谊一样,虽然曾经有矛盾,但是终原谅了对方,友谊在恰当中维持,在磨合中成长,希望友谊地久天长!抓住时间的步伐,把握现在,珍惜友谊,它将是你一生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九

看了两次玛丽与马克思这部电影,第一次看了40分钟,没有看懂,时间也很晚,觉得无聊看的晕乎也不明白在演写什么,第二天又从头看了一遍,才明白这部电影就像生活,也许就是生活,短短的80多分钟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多到不可思议,你从任何一个角度去体会都是一段人生。

突然觉得要我去概括这部电影很难,平时看电影最注重的就是剧情,剧情中导演表达的思想,人物的层次饱满,演技的自然流畅环环相扣,画面的美感光影等等很多很多的因素完美的搭配才能有精神与视觉上的盛宴,然而这部电影首先没有演员,都是制作出的动画人物,只有几个配音演员和一个旁白,但就是这个旁白引导着我们去了解玛丽和马克思的人生,和大家的人生,刚开始看觉得人物设计的风格实在难看,揣摩不出导演的用意,也许不敢妄自揣摩,但玛丽和马克思头上的饰品会随着剧情的变化夺人眼目,从画面中跳跃出来,巧妙的表达了剧情心情的变化让人不敢遗漏掉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

马克思的信中说过,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小时候想变成另外一个人,除自己外的任何一个人。这样的想法在我们小的时候甚至现在都有过吧,然而马克思换上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却没有给他带来烦恼,只是轻松的接受,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马克思想让我们明白,不要去为自己的缺点而感到苦恼,这里的缺点绝不是指你的坏脾气和坏习惯,而是你自身的缺陷,不幸,他人眼中的平凡等等世俗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我想是这样的,我们不但要去这样面对自己,也要同样的去面对自己的爱人,朋友,因为你身边的他就是他不是别人,他说我们都不完美甚至是有病的但即使是病入膏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是会有另外一个人欣赏你的古怪和你一样喜欢巧克力,分享你的`喜悦分担你的痛苦将你的眼泪抹在脸颊上却在微笑的人,伯纳德医生对我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就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马克思对他而言无论他经历过什么,包括任何不好的事,他都能够接受,并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印象很深的一段剧情时间很短,简单带过,那就是在马克思终于中奖的时候,他只买了足够自己吃的巧克力,集齐了所有自己喜欢的诺布莱玩偶,他的目标简单他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但还有大把的钱却把钱给了艾维,艾维一把年纪把自己打扮的青春焕发,及时享乐但却没有任何意义,本身可以继续很好的生活,却早早的挂了,但也许对于一个老人这些对他是有意义的然而艾维没有花光的钱财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机构的老板却把钱全部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故事继续回到玛丽和马克思之间,故事的主旋律依旧是平凡的生活,但玛丽却有了改变,正如我们自己,每个人都会有变化,正确的错误的都会有,写着写着正如我预料的那样,太难了,毕竟电影的信息量太大,题材也太大根本无法全部消化,但故事最后的结局那个震撼的镜头告诉了我们最珍贵的是什么,最起码马克思是这样做的,每个人多少都有病,有不安焦躁,有孤单寂寞,有无所适从,但也应该向前文中说道的,去接受自己和与你真心的亲人朋友,平凡而又真实的活着……一直在想艾维他临终时身旁空无一人只有墓碑与枯枝,而马克思的身边有个她,不强求自己继续写下去,改天再看一遍吧,有兴趣的可以去品味这部电影,不同于飞屋环游记,那样的主题明朗清晰富有简单梦想的正能量,马力和马克思是一段用生命酿制的平静人生…………最后向导演亚当艾略特致以深深的敬意,再想象这位让我膜拜的大师究竟是怎样一位人,改用人还是神来形容呢?

点击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